AA联盟资讯速递|亿元腐败案触目惊心!
检察监督破局刑民交叉,企业合规防线重磅升级
——审计监察动态(第一期)
一、反舞弊时政动态
(一)最高检发布涉企反腐典型案例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7件涉企典型案例,覆盖民企内部腐败、刑民交叉监督、国企财产权保护等领域,为反舞弊工作提供司法实践指引。
七个典型案例分别为:
1.郭某与北京A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监督案;
2.史某某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3.任某某受贿、滥用职权案;
4.王某等人职务侵占、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
5.某化工企业冻结资金监督案;
6.苗某某申请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
7.吴某、程某等人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案。
(二)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违反政治纪律人员1.2万人
近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报告提到,在反腐高压震慑下,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0.7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5.6万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违反政治纪律人员1.2万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唐仁健、唐一军、李钺锋、苟仲文、吴英杰、李微微、罗保铭、吴存荣等中管干部92人;
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7.7万件,留置3.8万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8.9万人,其中金融领域1.7万人、国有企业9.4万人、烟草系统3147人、医药领域6万人,全国有2.5万人主动投案、9.1万人主动交代问题。
(三) 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各类职务犯罪2.9万余人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职务犯罪检察厅厅长张晓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检察机关把巨额行贿、多次行贿、向多人行贿以及在重点领域行贿等作为惩治重点,严格把好证据审查、法律适用关。
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各类职务犯罪2.9万余人,同比上升33.9%;已起诉2.6万余人,同比上升32.6 %。最高检受理国家监委移送起诉原中管干部51人,指导地方检察机关对47名原中管干部提起公诉。
二、近期反舞弊动态
(一)民企关键岗位腐败:追赃挽损与审计介入
1.王某职务侵占、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
案情:
某民企高管王某(分管采购、财务)利用职务便利,通过虚构供应商交易、虚增合同金额等手段侵占公司资金,并收受合作方贿赂。检察机关介入后,引导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追加认定犯罪金额至1.02亿元,同步追回赃款7000余万元。
tips:
风险高发环节:采购定价、供应商准入、合同履约验收;
应对策略:建立采购与财务数据交叉比对机制,对单一供应商高频交易启动专项审计。
2.牛某盗窃案、陈某职务侵占案
案情:
(1)准东多晶硅厂盗窃案
东方希望集团废品回收商牛某宾勾结内部人员,以“蚂蚁搬家”方式盗窃铜排、电缆等贵金属,涉案金额超50万元。检察机关推动退赔100万元,牛某宾获缓刑。
(2)红水场职务侵占案
东方希望集团销售员陈某杨与外部采购商串通,在生猪过磅时混入未销售生猪,侵占20万元。3人获刑并退赃。
tips:
仓储出入库记录不完整、销售与物流环节监管缺位。
(二)刑民交叉监督:厘清司法边界,保障企业权益
1.郭某与北京A公司合同纠纷监督案
案情:
郭某作为工程实际施工人,与北京A公司因劳务费结算产生纠纷。A公司以“合同诈骗”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试图通过刑事手段施压民事纠纷。检察机关审查发现,争议本质为合同履约瑕疵,遂监督撤销刑事立案,引导双方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tips:
①民刑交叉风险点:应收账款异常、单方终止合同、履约争议;
②合规建议:企业应完善合同争议解决条款,避免滥用刑事报案干扰商业纠纷。
2.检察院通报案例五:某化工企业冻结资金监督案
案情:
公安机关因侦查其他案件,冻结某化工企业账户资金3000万元,导致企业供应链中断。检察机关审查认为,涉案资金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且冻结金额远超必要限度,遂监督解除超额冻结部分,帮助企业恢复经营。
tips:
企业需定期分离涉案账户与经营账户,留存资金流水证明文件。
(三)数据合规与国企资产保护
1.检察院通报案例二:史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案情:
某互联网企业员工史某某利用系统权限,违规导出用户个人信息10万余条并出售牟利。检察机关认定涉案数据已脱敏且未用于违法犯罪,依法不予批捕,督促企业完善数据分级管理制度。
tips:
(1)数据分类管理:区分敏感信息与一般信息,限制核心数据访问权限;
(2)技术防控:部署日志审计系统,追踪异常数据下载行为。
2.伪造有价票证案
案情:
吴某、程某伪造地铁票务系统加密芯片,倒卖虚假乘车码获利200余万元。检察机关联合技术专家破解伪造手段,推动国企升级票务核验系统,并建议企业建立外部合作方黑名单制度。
tips:
定期核查票务收入与客流数据匹配度,排查异常票证流水。